第(1/3)页 薛长山早就猜到北安府会来人,毕竟代王的货物在米阳县附近被劫。 就算那批货不可告人,作为代王走狗的周家也不可能一点动静都没有。 但让薛长山意外的是,北安府方面来的不是周家人,而是知府的人。 来的是一个师爷,名叫刘良。 “这刘良是代王的人?”薛长山问道。 “老大,我都说了他是知府的师爷。不代表代王,跟周家也没关系。”胡大锤强调道。 “那他来干什么?” “催收税款。” “什么税?” “丁税。” 一听丁税二字,薛长山不禁眉头紧皱。 所谓丁税,就是人头税。 大乾朝开国初期,丁税一年只收一次。 可王朝发展到现在,丁税不但变成一年两次,每次征收的数额也变得很高。 原因无他,皇帝因为贪婪多收了一次丁税,各级官员自然要有样学样,层层加收。 所以当丁税真正落实到地方时,便被拔高到很恐怖的程度。 百姓早已不堪重负,同州起义的爆发源头就是因为同州官员加收的丁税太狠了。 很多百姓砸锅卖铁都交不起税,最终只能走上了造反之路。 薛长山虽然始终没有真正插手米阳县的政务,但对米阳县的很多事情都很了解。 在他没穿越过来之前,“前任”知县薛长青就已经定好了丁税金额。 并且不负众望,直接在原本丁税的基础上又加了一成。 虽然在他这里只加了一成,可是算上其他上级官员加收的比例,丁税已经高的离谱。 丁税高到这种程度,薛长山自然不想去收。 他是同州起义的亲历者,比谁都清楚这种程度的重税一旦落实下去到底会引发多大的动荡。 好在因为他这段时间的“异常”,米阳县三大家族又故技重施,搞出收不上税这种事情来刁难他。 对薛长山而言,这是再好不过的事情,他索性就当没有这件事。 但如今北安府知府师爷一来,这件事便很难再拖延下去了。 第一眼看到刘良,薛长山就感觉此人不好相处。 果然,等到双方一落座,刘良便开门见山道:“童大人让我带给您一句话,钱可以慢慢赚,事情办坏了就不好了。” 第(1/3)页